狸猫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82节(第1页)

鱼毛做好,剩下的相对好办。赫哲族人喜食生鱼,概因当地的水质好,江鱼可以直接拿来生吃。甄珍其实夏天想在店里推出鱼生,想到养殖鱼的品质,遂又放弃。

鲤鱼都是咕嘟变出来的,肉质比江鲤鱼要高出一个层次,用来做这道菜再合适不过。

杀生鱼用赫哲族人的叫法,名为塔拉哈。

“塔拉哈?”吃饱了鱼毛拌饭来到后厨看姐姐做饭的宝库,小手杵着脸蛋,挑起小眉头,一脸不解,“塔拉哈不是羊拐子吗?”

甄珍边切鱼丝边笑着解释,“羊拐子叫嘎拉哈,是满语。塔拉哈是赫哲族语言,是生鱼的意思。”满赫同源,语言有相似性。

这两天被姐姐着重普及了一些东北少数民族知识,宝库已经认识了鄂伦春人的驯鹿,同时还知道赫哲族人喜欢用大鱼皮来做衣服。

皱皱小眉毛,老气横秋道:“语言就是复杂。”

甄珍笑出声,如果这话你不用苞米茬子味说出来,兴许更有说服力。

切好的鲤鱼肉丝倒米醋盖过鱼肉,腌制到鱼肉泛白,就可以用调料凉拌。对了还有鱼皮,甄珍最欣赏赫哲族人制作鱼肉食物时对鱼皮的重视。

像这道塔拉哈,如果野外生活的赫哲族人来制作,鱼不去鳞,切完鱼肉把鱼皮直接扔到火上烤,烤到鱼鳞爆裂,把鱼皮处理干净,切丝跟与鱼肉丝一起拌,柔脆有度,鱼皮从口感上为这道菜增添了别样的风味。

有了塔拉哈,就必须有烤塔拉哈这道菜,鲤鱼依然不去鳞,剖掉内脏后,扔到有余热的炭火里烤,烤得半生不熟拿出来,切厚片蘸酱汁吃。

鲤鱼外部熟透,内里还没有断生,一块鱼肉的口感说不上冰火两重天,既有熟肉的香,又有生鱼的滑,绝对独特就是。

四口锅一起开动,宝库大眼睛一眨不眨看姐姐练杂技。看了那么多遍,还是看不够。

客人提前半个小时到来,甄珍一见他们的面貌就知道是一家人,两位老人看起来快有八十了,家里四世同堂,一共来了十四个人。

全家人笑起来都一样,身材高高大大,说话嗓门也很大,订餐的应该是这家的大儿子,“我们全家除了儿媳妇和孙媳妇都是赫哲族的,我听别人说你家的鱼做得特别地道,我父母年纪大了回不去老家,想在你这吃鱼,找找乌苏里江的影子。”

原来如此,“那请你们吃吃看,吃完再评价。”甄珍笑着带他们进包间。

先上宴客传统三道菜,炒鱼毛、杀生鱼,烤塔拉哈,神情严肃的老爷子一看杀生鱼的做法就暗暗点头。赫哲族人少,赫汉融合之后,口味也汉化,拌生鱼的时候还放什么黄瓜丝、土豆丝之类的玩意,喧宾夺主,失了鱼肉的本味。

这家饭馆的小厨师做法地道,果然名不虚传。

尝了一口,鱼皮焦香,鱼肉简直不要太鲜,老头觉得能跟他小时候吃过的杀生鱼相媲美,半辈子都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鱼生,今天真是来对了,示意大家都吃。

鱼毛甜中带鲜,烤塔拉哈蘸酱汁,鲜上加鲜,配他们自带的稠李子酒,简直美呆了。

一家都是大胃王,甄珍来上干煎鳊花的时候,三盘菜已经秒光。见甄珍特意把干煎鳊花的鱼头对准老两口,家里人都笑了,“我们赫哲人家宴客少不了一道整鱼,确实要把鱼头对准客人,表示欢迎和敬意。小老板,你不会也是赫哲族人吧?我们家原本姓巴亚吉尔,你们家是不是也是后改的姓?”

甄珍摇头,“我是满族。”

“满赫同根,都是鱼养大的,你做鱼这么好,那就一点不奇怪了。”戴眼镜的中年人应该是这家的二儿子,夸赞甄珍。

宝库从门口探出圆脑袋,被老太太看见,对小孩招招手,“漂亮小孩上奶奶这来坐,奶奶年轻打仗的时候,还跟像你这样长相的外国小伙子合作过呢。”

怪不得一家人定居省城,巴亚吉尔家的两位长辈早年参加抗联,抗战胜利之后,被派往省城工作,从此定居下来,再也没回乌苏里江老家。

宝库坐在老奶奶怀里,好奇地看他们吃饭喝酒,小孩看啥都稀奇,桌上的这家人吃完了一面鱼不说翻过来,而是说划过来,老爷爷说,常年在水上生活的民族,最忌讳翻船。

学这家人,宝库让姐姐给找了个碗,倒了汽水,要跟人家一样大碗喝酒,喝之前也学桌上人,小手蘸了汽水,朝天上点三点。

把抱着他的老奶奶逗坏了,低头对小孩说:“确实应该点三点,西伯利亚、大小兴安岭还有蒙古高原的各民族大都信仰萨满教,崇尚万物有灵,点三点就是敬神的意思。”

宝库似懂非懂,不妨碍他欢快地点头。夹了一块炸大马哈鱼给老奶奶,“奶奶,吃鱼。”

“好孩子。”

一桌鱼宴十道菜,大马哈鱼是冷水鱼,甄珍店里有常备的,除了炸鱼快,还汆了丸子,大马哈鱼的鱼籽和鲟鱼子是喝酒之人最喜欢的菜肴,家烧嘎牙子鱼,鲟鱼骨,刨鱼花,还做了道女士喜欢的酸甜口的锅包鱼。

吃兴浓,老爷子和老太太带头唱起了《乌苏里船歌》,“啊朗赫呢哪,啊朗赫呢哪,啊朗赫赫呢哪,赫雷赫赫呢哪……”

宝库小嘴张了张想跟着学,郁郁地放弃,这是他学过最难的歌。

一顿饭,巴亚吉尔一家吃得极其尽兴,对甄珍的厨艺赞不绝口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