狸猫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123章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(第1页)

“何老师讲到这里,大家脑海里有什么想法吗?”

有同学举手提问。

“老师,我有个疑问,那头晕算是症呢?还是病呢?”

问到点子上了!

李介宾欣慰的回答道“高血压病也会导致头晕,但是在西医看来,这就是高血压。

西医在命名病种的时候,往往会根据疾病病因、解剖部位、病性去命名。

比如说大叶性肺炎、支原体感染肺炎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......”

“而中医则更原始朴素一些,头晕呢那就是头晕,口渴呢就是消渴......大家现了吗?中医的很多病名,其实就是,症状本身。”

好像确实如此呀,下面同学连连点头。

有时候就是这样子,越琢磨越清楚,原本浑浑噩噩的概念就这样被抽丝剥茧的弄明白了。

“也因此!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,证型证候,这个言字旁的证。

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,一定(当前),阶段性,的病位、病因、病性以及病势所作出的,高度病理性概括!”

“而病,则是对疾病从开始到结束,这一总的过程的概括!”

李介宾用力的强调重点,这是中医与西医诊断最大的区别。

中医的诊断是动态的,先贤们不断的试图去现疾病某个阶段变化中的规律,然后不断的创造各种学说去阐述。

张仲景为什么牛逼?他的方子为什么被称为经方?为什么西方人会拿着张仲景的经方去搞aI机器人,而不是金元四大家?或者明清医家的方子搞?

无他,张仲景创造出来的六经辨证体系,是一个相对完整的,可以自己运行的系统。

从太阳到阳明,到少阳,到太阴,到少阴,到厥阴。

从疾病生之初在表在肌腠,到肠胃,到胆枢纽,到脾,到心肾,到肝。

后世的医家惊奇现,似乎当自己遇到问题,就可以按图索骥的从经方中截取一段治疗思路然后演化成新的东西。

无论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之于小建中汤。

或者是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之于肾气丸。

或者是温病学派的宣白承气汤之于承气汤。

什么是方书之祖,医家源流?

医圣之名不是靠我们吹吹捧捧出来的,是用了千年时光,一拳一脚打出来的!

此时的李介宾气场全开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在何老师的视角下,此人犹如请神上身了一样,睥睨四方。

“所以,西医的视触叩听,是去找这个病因,然后去诊断这个病因。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则是去判断当下这个患者的即时状态,诊断的,嗯,大概是病机吧,生、展、变化的机理。”

下面的学生大气都不敢的喘的听着李介宾的话,唯恐漏掉了什么。

而何老师则是开始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是不是有待改进——虽然还没开始。

李介宾说的兴起,直接拿当下的新冠来举例子。

“当新冠流行的时候,西医在干什么呢?他们在忙着找病因,找病株,分离病株,培养病株,然后想办法去制造疫苗......他们这样做,就源于他们的诊断治疗思路,乃至于现一个新病,然后就要造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。”

“武江之初,钟北山临危受命给派过去了,一开始大肆宣扬稳定军心,但是你们现没有......后来慢慢不提钟老了,而是又把张叔礼派过去了,开始让张老言了,这里面你们就没品出来味道吗?”

何老师立马心想,那不就是为了上中药嘛。

所以请钟老坐下,让张老言。

中国人一直喜欢吃瓜,听八卦,上至朝堂,下至百姓,行为雅俗共赏,也许事实另有真相,但是讨论起来,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,也是乐此不疲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